對於高等教育,希望給高校更多自主權,增加教育投入,讓高校有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間,使像北大這樣的高校能更快地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。
  ——王學珍
  控制物價飛漲 整頓經濟秩序
  新京報:十三屆三中全會召開前夕,當時的社會氛圍怎樣?人們最迫切的需求是什麼?
  王學珍:當時中國正處在新舊兩種經濟制度的轉換時期,並因此帶來一些問題,最突出的問題就是物價上漲過快。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有計劃的商品經濟,打破了統購統銷的模式,除了一些關係到國計民生的基礎性物資,很多物資價格都放開了,實行價格雙軌制,人們可供選擇的物資大大豐富了,但也帶來一些問題,物價上漲太快,工資水平提不上去,擾亂了民眾的生活,群眾有不滿意見。
  新京報:那時你們的工資水平如何?
  王學珍:拿教師的工資來說,建國以來,只有幾次調整工資水平,調整的幅度很小,上世紀50年代北大一級教師的工資與80年代工資相差不大,但是到1988年,物價上漲太快了,人們的實際生活水平下降了。
  新京報:十三屆三中全會通過了《關於價格、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》,你對這個方案有何印象?實行效果如何?
  王學珍:放開大多數商品價格,實行物價改革是從計劃經濟到商品經濟必須經歷的,但是價格改革太急了,工資水平沒跟上,影響了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,引起群眾不滿。十三屆三中全會很重要的議題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。全會通過《關於價格、工資改革的初步方案》,要求採取措施控制物價上漲幅度,同時通過提高和調整工資,適當增加補貼,保證大多數職工實際生活水平不降低。從實施效果來看,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物價飛漲的情況,整頓經濟秩序,治理經濟環境,為進一步深化改革掃清了道路。到1992年,物價水平得到有效控制。
  “小平您好”體現時代樂觀
  新京報:你作為中央候補委員參加了1984年10月底召開的十二屆三中全會,你對那次會議有何印象?
  王學珍:我第一次聽到“以公有製為基礎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”這個提法,覺得很新鮮。開小組討論會時,有不懂經濟的同志就問,什麼是有計劃的商品經濟。主管經濟和懂經濟的同志就給大家解釋,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突破了把計劃經濟和商品經濟對立起來的傳統,要實現我國經濟的現代化就要充分發展社會主義商品經濟,這就解除了大家思想上的許多顧忌。
  新京報:從解放思想的角度來看,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國慶慶典上,北大學生打出“小平您好”橫幅,讓人印象深刻。
  王學珍:當時我就站在天安門城樓觀禮臺上,看到橫幅時,我既覺得它真實反映了廣大師生的心情,又擔心它闖了禍。
  這個行為是學生自己決定的,學校完全不知情。按規定,私自帶橫幅、標語到天安門游行是不允許的。
  我很擔心,就往天安門城樓中間看,想看看鄧小平同志會有什麼反應。我和他隔了一段距離,沒看到他的表情,但我看城樓上的同志都鼓掌了,懸著的心就放下來了,也跟著鼓掌。
  新京報:這橫幅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那個時代思想和精神面貌的變化,可以這樣理解嗎?
  王學珍:回到學校,是的,我心裡挺高興的,北大學生活躍、有創造性,那也是一個有創造力、有活力的時代,大家都擁護小平同志的改革。
  學校不能成為搞錢機器
  新京報:這個改革給中國社會帶來怎樣的影響?
  王學珍:改革的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,政企分開、管辦分開,城市經濟獲得很大活力,對我來說,最大的變化是高校改革。在計劃經濟體制下,一切需要聽從於“計劃”,招生國家計劃統一招,學生畢業按分配。那時,學校要蓋一座教學樓,需要用多少水泥、鋼材、木材,都要報上級部門批准,因為這些材料都要由中央有關部門統一調配。計劃經濟對人管得太死了,十二屆三中全會召開後,這種死板的氛圍改變了。
  新京報:沒有人反對校辦企業?
  王學珍:有反對意見,有些人認為,學校是教書育人的地方,不要沾染商業氣息。方正辦起來後,發展得很快,反對的意見就逐漸少了。不過,現在學校的校長、書記、各學院院長,甚至一些系主任、教授都得去搞錢,這不好。學校不能成為搞錢的機器,這種不正之氣必須狠剎。
  少開點會 多做些科研
  新京報:你認為現在教育體制的最大弊病是什麼?
  王學珍:現在很大的一個弊病仍然是管得太多,管得太死,應該給高校更多自主發展的空間。有人擔心“一放開就亂了”,有的領域放開了也沒見亂到哪裡去,出現個別問題,及時糾正就好了。
  現在很多知名的教授、科學家要把很多時間花在申請科研經費、應付檢查評比、參加各種會議等上面,很可惜。應想辦法讓他們能把主要精力用在教學、科研上。
  新京報:有人提出高校“去行政化”,“教授治校”,你認為可行嗎?
  王學珍:現在的高校行政化可能比80年代還厲害些。高校當然要有行政管理,要去的不是行政,要去的是“行政化”。“行政化”有學校的問題也有上面的問題。“去行政化”要學校和上面共同努力,就學校來說,現行的體制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。現在“去行政化”是要在現行體制下研究如何更好地發揮各個方面人員的積極性,發揮教授的作用,特別是在學術問題上多聽教授們的意見,更多地讓他們做主。
  新京報:你希望教育改革朝著什麼方向進行?
  王學珍:對於高等教育,希望給高校更多自主權,增加教育投入,讓高校有更多自由呼吸的空間,使像北大這樣的高校能更快地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。
  新京報:你對未來有何期待?
  王學珍:期待改革不停,平穩推進,縮小社會貧富差距,減少社會摩擦,讓改革成果被更多人享有。
  新京報記者 蕭輝
  洛陽啟示
  “小平您好!”在某種程度上反映了當時那個時代思想和精神面貌的變化,也闡述了那個時代的創造力和活力。洛陽要發展也是如此,洛陽的各項基礎不錯,但是要發展壯大,需要勇氣撇去對過去輝煌地位的沾沾自喜,然後俯下身段去創造,激發經濟發展的活力。
  東方今報洛陽讀本評論員 高遠
  同題問答
  勇於面對改革 實現國家復興
  新京報:你如何定義改革?
  王學珍:改革就是革除經濟、政治體制、社會生活等各領域不能適應實際情況的部分,跟上時代發展,滿足群眾需求。
  新京報:在你看來,35年中國最重要的改革是什麼?
  王學珍:是從計劃經濟變成市場經濟。
  新京報:未來十年,中國最重要的改革?
  王學珍:進一步深化經濟改革,也要適度推進政治體制改革。
  新京報:你覺得自己是一個改革者嗎?如果要你送現在的改革者一句話,你會說什麼?
  王學珍:我只是8000多萬黨員中平凡的一員,有幸參加了黨不平凡的改革事業。
  送給現在的改革者一句話:少點折騰,多乾實事,堅定信念,要有信心、耐心、恆心,勇於面對改革中遇到的問題,實現國家和民族復興。
  人物名片
  王學珍
  87歲,浙江龍游人,以十二、十三屆中央候補委員身份參加第十二、十三屆三中全會。195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法律系,1984年3月至1991年1月,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。上世紀80年代,對教育改革和高校改革事業起到推動作用。
  ?王學珍正在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
  新京報記者 吳江 攝一鍵分享到【網絡編輯:鄭國鋒】【打印】【頂部】【關閉】
     (原標題:王學珍:少些折騰 多乾實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oh52ohwzl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